
-
-
1984年,当街拍圣手、美国人加里·维诺格兰特去世后,人们发现在他的冰箱里还有大量胶卷没有冲洗。这位拍摄照片比冲洗胶卷快得多的摄影家,也因为这样的传说而更为传奇化。事隔25年,2009年,一位芝加哥女保姆的去世,也引发了同样的传奇。在她的小阁楼里,人们发现,这位低调的孤独女子,竟然在众多收纳箱里还留下了2000多卷胶卷未及冲洗就离开了人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从此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数码摄影时代,只要愿意,手持手机与相机上街“扫街”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街头摄影,似乎也已经翻不出什么新花样,而街头摄... -
杜天荣:匿名时代的自觉者 27张
-
-
文章来源:蜂鸟影像频道(这是香港《摄影杂志》VIEW POINT栏目中的一篇评论文章,这篇文章是根据旅美摄影师沈玮自述“以西方的美学角度为基础所建立的个人风格”而展开批评的。) 艺术摄影与别不同之处在于相片的处理手法以及背后所带出的讯息,但观众却未必受落。根据沈玮《中国情节》这个名称,让我第一联想的会是现在中国人民生活当中的各样点滴,或者是能够代表现今中国实况的画面。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一些裸体人像,以及大量富有怀旧色彩的相片,而普罗大众或者至少我对现代中国的印象或非如此。Wu, Shanghai. 2009 相... -
文章来源:蜂鸟网影像频道 谷歌推出了它的网上艺术项目(Google Art Project),谷歌的意图就是和世界上主要的美术馆合作,把它们收藏的众多知名艺术品高精度扫描后放到网络上,并与谷歌的搜索功能相结合,把艺术收藏文化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实体展示宫殿集中呈现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到达的虚拟空间里,再把这种虚拟体验带回到现实世界的实地经历。 其实在谷歌公布它的网上艺术项目之前,法国一个专长于艺术摄影的商业公司HAL2000就已经开始把一些收藏在法国和意大利的名画以极高像素的数字影像形式放到了网上。其中很著名的就是2007... -
-
-
-
-
-
-
原文作者:西恩·奥汉根(Sean O’Hagan) 原文出处:英国卫报 编译:胡昊(MrFay)Jeff Wall's A Sudden 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 1993 Photograph: Jeff Wall 自脸谱(Facebook)于2004年2月上线起始,截至2011年11月,已有1000亿张照片通过该社交网络分享传播。到2012年4月,脸谱用户每天都要发布近3亿张照片,这还没有计算上载额度在110亿左右的诸如Flickr和Instagram这样的以图片为根基的网站。如此看来,我们已经步入一个图片因数量巨大而开始丧失意义的时代。 在Frieze杂志2011年11/12月号中,美国... -
-
宋志鹏:气功大师与元影像理论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370687 我于今年年初在一篇对话中看到了“元影像说”这一概念,最近因为宋志鹏一篇《气功大师与元影像理论》,我又把这篇对话翻开重读。宋文对“元影像说”批判的力度很强,我基本认同这一批判,特别是“模糊性高、空洞无物、假借东方文化自说自话”的问题较为严重,本人也吐槽无力,宋兄已说得很是详细,没有必要再去复述。但我细读之后也有些疑惑,遂作此文,与宋兄商榷的同时,也谈谈自己对“元影像说”的看法。 该文首先质疑了“元影像说”的核心观点,即“摄影的本质是... -
我对大多数词汇怀有比他人更强的陌生感,而这将我的个体斩为两截,一方面我无意挑战日常语言,时常同街边的粗野汉子一样“喝酒吃肉,指钱骂娘”,内涵笑话也尽数听得懂;另一方面我并不信任这些词汇,这与汉语的表意特征无关。这种不相信不意味着我否定了表意:我只是拒绝迅速地指认它们,这其中或许有一些波德莱尔式的反思。 我正着迷于这种令人惊奇的陌生感,并尝试着将这种陌生感衍化到更多的领域。安妮·莱博维茨曾经谈论起自己的首次摄影经历。她提到自己同家人在富士山的第八驿站歇脚时,忽然意识到自己只带了一卷胶卷,且由... -
-
-
-
Verbena后期调色分享 12张
-
-
致摄影 转载 10张
-
摘要:视觉形式来源于形式,作为视觉艺术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在视觉艺术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植根于康德的先验形式、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贡布里希的“图式”理论,在结构上表现为表层形式和深层形式的有机结合,即对象形式和主体形式的对应。对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就是对视觉形式的发生、建构、转换、生成的一系列特性作深入的分析,并对其深层的空间关系和视觉语言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对视觉形式的考察,毋宁是对人与世界的深层结构关系的考察,视觉形式研究的最终指向是人的求真理想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视觉形式;发生... -
其实老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说说图虫的设计这个话题了。最近那篇吐槽图虫质量下降的文字被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个没完没了,想想其实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吧。偶然的是,由某个网友,在某个时刻,发布了某一篇文字;必然的是,这个话题一定会引起图虫众网友的共鸣和反思。我是12年中的时候注册的图虫吧,那个时候刚考完G,闲暇的时间就都用来凑在电脑前看大师们的杰作了,后来实在眼馋的不行,就买了相机自己把玩,有事没事也喜欢在图虫传个几张。人都不能免俗,喜欢玩摄影的,多半也希望别人喜欢自己的照片,也就是那些个一位数、两位数、三位...